真定史氏平定三賢都族譜,經搜集、整理、匯總,終於告一段落,可以交付印刷,待與世人見面。眾多族人希望我能再說些什麽,盡管自己和同宗一道辛苦數十載,期間整理了大量資料、解析多篇古譜序言,但寫文作序還是第一次,只能是以實敘說,把自己在族譜考證過程中經歷的一些鎖事和對古譜的一點認識、見解、感想,奉獻給族人。作為對編撰刻籍族譜的紀念。
初拜遺譜 1987年12月
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我的故鄉山西陽泉郊區燕龕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落。我在故土度過了一段難以釋懷的人生經歷,在我與族人一道共同建設自已的家鄉期間,勞動雖然艱辛,但感受到同宗共舉之歡樂。閑暇之余,祖輩老人們常常談起先祖們的事。從周太史佚,到杜陵頃侯;從燕京永清始祖陵,到正定天澤公祠堂;從獲鹿祖塋,到平定州牧遷徙蔭營之軼聞;從徙居燕龕始祖演公創業起家,到清道光年間創立宗族祠堂、宗族絲綢掛圖、譜書等無所不談。長輩們的傳統風範與教誨,使我懂得了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之獨特文化傳統的深刻含義。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理,這就要求我們晚輩有責任有義務將史氏族譜代代傳承下去。是的,在那段特殊歲月裏,先輩們一代又一代修輯的宗譜、墳塋墓地碑銘牌坊均遭毀滅,雄壯威嚴的宗族祠堂也夷為平地………我曾嘗試鉆研探問,但僅憑口耳相傳很難找到準確依據而暫行作罷。
1987年夏,有同宗告知在陽泉郊區雞凹村珍藏有史氏族譜。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心中多年的尋譜意識油然而生。隨即與鎖金同宗踏上了尋譜之路。從燕龕到雞凹村約20公裏,路途並不遙遠,可當時交通十分不便,只好步行前往。在中午時分到達雞凹。進入村口少做打聽順利地找到了珍藏家譜的史通庚老人。史老捧出譜書讓我們觀閱,且講述了當年保護宗譜的艱難,並言他們這支是從燕龕遷蔭營又徙居雞凹為家的。這套平定史氏宗譜共六冊,是清代小楷手抄本,字跡恭正,保護的完好無缺。最後一次修訂是在道光五年,由真定史氏二十二世懿修公主撰。望著手中的譜書,內心難以平靜,感恩之情又再次升華,而且對記載先祖遺跡的譜書震驚不已,崇敬、自豪、感慨、激動之情油然而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記錄而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其內容發人深思,啟人心智,催人奮發。
從郊區雞凹村請回譜書後,由於當時條件所限,只能是手工抄寫,耗時近月余才得以完成。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近160年了,期間未再修撰,承接岀現很大困難。特別是希望能彌補史拱至史倫間斷代的續修。為此,我先後購買了『平定州誌』、『山西通誌』、『二十五史』、『資治通鑒』等查詢相關資料。與鎖金同宗、化鎮同宗一起在村中尋找殘碑銘文,解析宗譜序記,無數次地拜訪長者,如史亨小、史聯武(均系真定史氏二十七世)史通孝、史通建、史通隆(均系真定史氏二十八世)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終於在1987年農歷十月朔日前,完成了部分宗譜世系圖表。但古譜所記載的唐朝中葉至金末元初11世斷代仍如大海撈針,仍查無蹤影。
古譜疑惑 1990年10月
姓氏源淵的探索,家族譜系的研究整理,可使我們跨越時空真實地去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藐、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門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等情況;了解自己的先祖在各個歷史時期為社會、為國家做出的卓越貢獻。激勵和教育後人精誠團結,和衷共濟、恪盡職守、奮發有為,為家庭、家族、社會譜寫新的篇章。
閑暇之余,翻閱正史、查找有關家族史實記載成為一種習慣。目的是為族譜的續編積累詳實素材。在此過程中發現很多記載包括正史,與古譜內容記錄不相符合,確實難以理解,需我們進行更細、更深層的研究考證。①「史氏族譜」載:史崇,譜記五世祖。東漢時因功封溧陽侯,作為東漢侯爵在大量的正史中查找不到一言片語。②隋朝時期的史萬歲(550—600)。「隋書」、「舊唐書」、「山西通誌」均載:「萬歲,京兆杜陵人,父靜,周(指557—581年間的北朝後周)滄州剌史,曾隨周武帝平齊,戰歿,追封太平縣公,萬歲襲父爵。開皇中萬歲以功復封。萬歲子懷義」。而「史氏族譜」載:「萬歲父佐,字良弼,南朝時陳國(557—589)司農卿,子一:行可」「史氏族譜」關於史萬歲的事跡與「隋書」、「舊唐書」、「山西通誌」所記的事跡完全相同。惟其父與子不僅作官地點不同(北周在北方,陳國在南方)、國別不同(一為北周,一為陳國)、名字也不同!萬歲之子名不同似可以解釋為他有幾個兒子,但譜載又說他只有一個兒子行可。其父二名,一為靜,一為佐,不僅名不同、作官的地點不同,國別也不同。③「史氏族譜」記載:「拱祖於唐時(684-700)自埭頭徙北京順天府永清縣,歷十二世至倫公」。據學術權威論證:在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的發展平均約25.5年一代。如「史氏族譜」中記載:溧陽一世崇生於公元4年,十三世憲生於公元281年,相距277年,其間12代人,平均僅23.1年一代。現在再回過頭來看拱和倫之間的關系,史拱任國子監祭灑是唐武則天掌朝時期,時年齡應在30歲左右,可知他出生在公元655年間,至史倫出生時的公元1101年,相距440余年,除以25.5等於17,也就是說拱到倫之間至少有17代人,除去史倫這代,其間還缺16代,與譜載11代相差5代。這充分地說明了杜陵侯世系26世史拱至38世史倫的世系確定是不準確的。④關於倫祖的生卒。「史氏族譜」記載:「倫公生於唐建中元年(780)十二月十七日,歿於宋紹興十一年(1141)二月初七日。享壽八十歲」。譜中所記的生卒時間跨度之長,顯然是有出入的,可能是在抄傳過程中筆誤所致,先人續譜不可能粗心到這等程度。
網絡邂逅 2006年12月
從1987年到今天已有近20年的時間了,可宗譜的續修工作由於諸多原因,斷斷續續進展緩慢,望著殘缺的遺譜,已覺得沒有彌補的可能,未能如願完成長輩所托,心情總是忐忑不安,難以平靜,常常為此而苦思冥想。2006年「五一」公休在家,閑暇之余,上網遊覽,無意中發現「史氏春秋」網站且註冊地就在本市,負責人是史英豪三都村族人。如饑似渴地把網中內容全部遊覽一遍,得到了大量史實資料。對提供歷史資料的權威專家、學者、同宗,更對英豪所創辦的研究史氏家族文化歷史的信息平臺表示敬慕。通過網站電話,第二天與英豪同宗取得了聯系,在「史氏歷史研究中心」辦公處相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拯救史氏文化緣聚並舉。在此後的歲月裏我們相互交流、相互通報、考證調查、共同探索,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2006年6月中旬,英豪用手機信息告訴我他在上海圖書館查找到清代名臣李鴻章撰寫的「畿輔通誌」,在書史有「尚書史秉直墓誌銘」、「節度使史進道墓誌銘」。聽後萬分感激,更感到祖先的偉大和光榮。英豪返回陽泉已是傍晚時分,可他不顧旅途勞累,邀我分享赴滬收獲,共同對墓碑碑文進行探討、研究。
2006年10月初,英豪邀我一同去蘭州參加敦煌國際模特大賽,順道去甘肅涇川尋找天澤祖像,由於工作所限,我錯過了這個機會。10月10日下午6時許,英豪發信息告知:大喜,尋找到天澤祖畫像了,並拍攝了影像。言外之音流露出了他此刻激動萬分的喜悅心情。
2006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上午,英豪打電話,說他正在河北省永清縣尋根祭祖,查找家族歷史資料,已有重大發現。在祖籍「大焦垡」故地已看到三通祖碑,只是字跡不清,已拍照。在永清縣地方誌劉炳主任處購的一套清代『永清縣誌』影印本,書中詳實記載了祖先光輝業績。特別是『史氏慶源之碑』首列其中。書中有倫祖以上先祖名諱,有望彌補11代斷續世系。『北京行六部尚書史公神道碑』、『義州節度使行北京兵馬都元帥史公神道碑』兩通碑較以前在上海找到的要全面的多,更為重要的是發現了歷史價值很高的『丞相史天澤謚製書』、『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忠武史公家傳』,同時還有『丞相史公神道碑』、『平章政事史格公神道碑』。只可惜碑文中有多處缺失的字,待回去後我們共同來完成吧。聽完英豪同宗所述的收獲,令人激動不已,內心難以平靜。後來才知道,為了把喜訊及時告訴我,顧不得編發信息而直撥手機告知。我們結識以來,積累了很多家族歷史史實和精湛的歷史遺跡;從他身上折射出一股史氏家族獨有的意誌和風範。他熱愛家鄉、熱愛文化、對家族歷史追求,有鮮明的責任感。他為人正直,處事寬平,不計名利,辦事認真。多年跋涉於秦、隴、京、滬、晉、冀、魯、豫,精心搜求,苦樂相伴。行程近萬公裏,找尋宗系之根,家族之源。在解析古文碑序,整理宗圖世系過程中,常常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工作,實可謂惟孝惟忠。如果我們族人都向他這樣,我們的家族傳統文化何愁不能代代相傳、輩輩相續!
立碑祭祖 2008年清明
鬥轉星移,物是人非。搜集、接觸的資料多了,先祖們的功德、風範、遺訓同時激勵著自己,勃然而興的沖動使我萌發一種想法,為燕龕始祖墳塋立碑。這種思緒的產生,也許是從小受父母影響以及在與家鄉祖父輩族人同甘共苦,一塊勞動、一起生治,受其熏陶的緣故吧。我把這個想法流露給英豪、化仁同宗,他們肯定地說:一定會得到多數族人的支持。2007年農歷十月初一,回鄉祭祖時我把的思路說與史化鎮、史秀湖(均為真定史氏二十九世)兩個同宗,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都認為是件好事,但會有很大的困難和阻力。不管怎麽講認定的事一定的努力去做。2007年12月8日,我以陽泉史氏歷史燕龕研究會的名義草擬了重修燕龕史氏始祖碑的倡議,隨後交由化鎮、秀湖、虎生(真定史氏二十九世)等在村中張貼宣傳。次日上午與化鎮、虎生同宗一起奔赴燕龕遷徙在外的族人村落:盂縣牛村鎮小巖溝村、郊區平坦鎮挑林溝村、郊區河底鎮河底村等地尋求支持。在小巖溝村得到了村委負責人史珍德、史德義同宗的歡迎。史德義老先生還取出珍藏的清代版「史氏宗譜」供我們觀閱。中午,他們在村中較好的一家飯店熱情地款待了我們,對此舉給予高度贊揚和欽佩,一再表示為祖塋立碑是家族的共同大事,一定會盡力協辦。在桃林溝村史化仁同宗用同樣的方式接特了我們,並詳細闡述了立祖碑、祭始祖的建議與想法。他說:桃林溝村族人在抗日戰爭前,每逢清明、朔日均有族長回故鄉祭祀。祖碑復立我們定要回家祭典,並鐫刻根字大碑立於故地以作紀念。經過緊張的準備工作,2008年3月16日始祖墳塋重修工程破土動工。
2008年4月2日,天朦朦亮,而故鄉的大街小巷似乎早就沈靜在歡快的氣芬中:和煦的陽光照射在村口高矗的牌坊上熠熠生輝,與之朝夕相伴的甘泉古寺,在「歡迎遊子回鄉祭祖」的條幅陪襯下更顯的莊嚴輝煌。郁郁盎然的古雲杉、風韻典雅的祝三橋,同古寺、牌坊交相呼應,猶如一幅欣欣畫卷,伴著悠揚動人的樂曲,似在風中徐徐而動。排列在道路兩旁的垂柳隨風搖曳,仿佛在點頭含笑,歡迎風塵樸樸的史氏子孫榮歸故裏!在村辦公樓、會議室、文化廣場以及個人居室、商鋪等地,處處能看到接待人員和歸鄉族人的身影,這百年的相聚使他們精神為之振奮,歡樂與喜慶攀上他們的臉頰。前來參加祭祀的族人成群結隊地聚集在上河田野中,迎接這盛世慶典的到來。上午10時祭祀慶典開始,祖塋裏,虹門聳立,彩旗招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氣勢震撼人心。象征一甲史氏遷徙560年的五十六響禮炮響徹天空。《史氏春秋》網站總編、陽泉市史氏歷史研究中心秘書長、三都族人史英豪先生,陽泉市宣傳部副部長、葦泊族人史玉保先生,《山西生活晨》記者、始祖奎公後裔史克勤先生以及陽泉電視臺馮瑞明先生百忙中前來參加這次活動。參加慶典祭祀活動的族人、賓朋達500余人,有八個輩份(二十五世到三十二世)的真定史氏始祖後裔前來拜祭。他們中有大到百歲老人、小到幾歲的兒童、有史氏兒媳、出嫁的女兒。桃林溝村史家兒媳101歲老人宋永田,親臨祖墳叩拜上香,使在場族人無不為之感動,潸然淚下。
望著佇立於始祖墳瑩的蕓蕓子孫、虔誠跪拜的莘莘後裔,我眼眶濕潤了……
在萌發修墳立碑想法之後,在籌劃準備、整修墳塋、立碑植樹過程中,面對壓力之大、困難之多的現實,如何度過?是族人和眾鄉親的幫助克服了困難,堅定了我們的信心,終使目標在今天得以實現,怎不叫人熱淚盈眶,激動萬分?史通傑同宗,起早貪黑奔波於墳地之間,大多事務由他操勞,費盡了心血;史化鎮、史虎生、史秋林等同宗走村串戶宣傳、籌資,財務後勤做得有姿有色;史保堂、史金懷、史玉成等同宗熱心敬業、不計名利,始終奮戰在施工現場;史永生同宗承擔了祭典現場的布置及所需物品,為祭祀儀式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我的母親荊鳳英雖已七十多歲,仍為始祖製衾絮褥、添衿加棉以表誠念。我的妻子史愛鳳,數十年來積極支持我進行家譜的考察、整理。為這次祖塋立碑祭祀,我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且思慮多,常常寢食難安,她很擔心我的身體健康,幾乎把所有的家務承攬,變著各種花樣為我調劑飲食。這一切真的令我感慨、催我奮進。尤其使我感動的是村中父老、同宗族人,在家庭經濟不寬容的情況下,人人出力,個個奉獻,募捐善款共計40510元。這不僅是資金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勵,是弘揚文化財富,尊祖敬宗的真實再現。在這裏我要衷心地道一聲謝謝!
正本清源 2008年中秋
2008年7月18日,春秋網站刊登了孟繁峰先生在《文物春秋》中發表的文章,《談新發現的史氏殘譜及史氏元代墓群》。書中全篇介紹了元大德三年(1299)歲次己亥《永清史氏世系家譜序》、明天順二年歲次戊寅秋八月真定史氏十世史昭敬序的《獲鹿史氏新續世系家譜序》。譜記序言曰:「史氏受姓之始上溯自周, 其由來遠矣。至唐,太師公徙居燕京永清興隆裏,世相傳實我族之遠祖。其後裔諱善利,仕遼為靜江軍節度使, 諱淵,仕金為永興縣令, 然再傳而復不可詳。譜牒之不存, 故不可以世。其可考則自諱倫為始祖」。
1240年(元太宗十二年)尚書崔鉉撰【史氏慶源碑】、1249年(元己酉年)劉祁撰【元故北京路行六部尚書史公神道碑】、1245年(元乙巳年)段紹先撰【義州節度使北京路兵馬都元帥史公神道碑】三通祖碑和明朝所修編的史氏世系家譜,都清晰地記載了真定史氏之歷史源淵,脈絡分明地列示了我族遷徙的過程。告訴後人,真定史氏應以倫公為始祖。
我三賢都史氏族譜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已卯歲由養文公續編完成的,是目前看到 的山西平定最早家譜版本。起至燕京倫祖為始祖,敘列二十二世。元大德三年(1299)永清史氏世系家譜,同樣尊史倫為一世始祖,兩譜記載完全吻合。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溧陽史貽青來平定匯集天下大同譜,萬民、養文、進德諸公與其合譜,行成流傳於平定境內相同版本的族譜。清道光九年(1829)清明節懿修公跋涉於祖先停息過的河北獲鹿一帶,尋根祭祖實地考證,仍以此譜接續撰編。可惜原譜手跡失傳,現存的古譜大多是該版本的手抄本。由於手工抄寫隨意性大,在相互傳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疏漏和錯誤。特別是清康熙五十六年平定與溧陽牽強合譜,有明顯的失誤。先人在信息不靈、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環境中,為追溯本源,在無力考證的情況下接續譜牒,即便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當今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裏,在有了充分的證據以後,一切不準確的記述,縱使歷代相傳,也應予以澄清,否則傳下去不僅造成宗譜失去真實,更重要的是誣戾了祖宗,背離了遠近昭穆不容紊亂的祖訓,貽害了後代。我們沒有理由回避歷史郁結,有義務、有責任對其疏漏和錯誤加以更正。取古譜之精華,揚前修之豐功,承續修之績業,我們的祖先才會含笑於九泉之下。
所以說,族譜的續修要以史實為依據,真實記載傳承脈絡,實事求是地記錄人物傳誌、先人嘉言懿行,在保存和發揚固有的歷史文化特點前提下,按所收集到的史實資料,慎終追遠,正本清源,豐富其內涵。在內容上創新,以達感召世人、啟迪教育後代之目的。我們的祖先為民族之奮鬥鞠躬盡瘁,留給後人的是高尚的精神財富,築就的是不朽的歷史豐碑。繼承先祖賢名,銘記先人業績,把祖德宗功傳下去,讓後人知道水木本源,激勵後人為中華之富強,家族之興旺而努力,才是這次篡編印刷此譜的意義所在。
本文載於2009年《中華史氏大同譜·真定世家卷·蔭營街上族譜》
——————
本文作者:史鵬華
山西真定史氏第三十一世